口臭该怎么办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莲池大师真是咽不下这口气,该怎么办引
TUhjnbcbe - 2021/9/25 18:13:00

01.编者按

忍辱是菩萨六度之一,也常常是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修行的功课。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对此有简要的开示,我们由此可以进一步阅读佛经原文,深入思考。

开办“引经据典”栏目的初衷不仅是为大家提供明师指导,而且要把这些思考回溯到大藏经,让师言与佛语接通,启迪智慧并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大德答问”之后,栏目认真提供了“延伸思考”“深入经藏”“投票留言”等板块,敬请阅读并分享。

02.大德答问

问:忍辱该怎么修?

莲池大师答: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灭,将何法以破之?”独不思白者是纸,黑者是墨,何者是谤?况一字一字,皆从篇韵凑合而成,然则置一部篇韵在案,是百千万亿谤书,无时不现前也。何惑之甚也!虽然,此犹是对治法门。若知我空,谁受谤者?

——莲池大师:“闻谤”,《竹窗随笔》

《优婆塞戒经》上说:“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嗔?”意思是谤骂之声直如风、气在鼓动,全无真实。如果因此而发怒,就连听到鹊噪鸦鸣,都应该发怒了。这话说得真妙。但有人问:“假设他写成一部毁谤的书,则一看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灭,该用什么方法来消除自己的愤怒呢?”我告诉他:你何不试着这样想,那白的是纸,黑的是墨,哪还有什么谤呢?况且千字万字,都是从篇韵中凑合而成。如果认为这些白纸黑字是谤,那么置一部篇韵的书在桌案上,那岂不等于是百千万亿的谤书无时不现眼前了。难道你会这么笨吗?即使如此,这还只是用于对治的法门。若能了知我空的道理,谁是受谤的人呢?

03.延伸思考

莲池大师的开示,源于《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蜜品》。这一品全面讲解了忍辱波罗蜜。从如何区别世俗忍与出世忍、忍辱与忍辱波罗蜜,到如何观想来修忍辱,再到不能忍辱会产生什么样的过患,忍辱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等等,有关忍辱各方面的内容,都做了非常详尽全面的介绍。文字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篇幅不长,实操性强,是学习忍辱波罗蜜非常系统全面的经文资料,值得反复读诵思维实践。

04.深入经藏

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善生言:“世尊!佛先已说檀波罗蜜、尸波罗蜜,菩萨云何而得修集忍波罗蜜?”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善男子!菩萨若值他人打骂、轻贱、毁呰、恶口、骂詈,是时内心无加报想。菩萨虽作如是忍事,不为现在,但为后利。有善报之,恶则不反。“善男子!有是忍辱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罗蜜,有非忍辱非波罗蜜。是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世忍,声闻、缘觉所行忍辱。是波罗蜜非忍辱者,所谓禅波罗蜜。亦是忍辱亦波罗蜜者,所谓若被割截头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瞋心,檀波罗蜜、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缘觉持戒布施。“善男子!若欲修忍,是人应当先破憍慢、瞋心、痴心,不观我及我所相、种性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当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欢喜。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住,谁当受骂?然彼骂者,即是风气。风亦二种:有内、有外。我于外风都不生瞋,云何于内而生瞋也?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瞋?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恶。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恶道。若我于彼三恶道中受苦恼者,则为自作自受苦报,是故说言一切善恶皆因我身。’“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若人软言,净身、口业,和颜悦色,先意问讯,能观一切苦乐因缘,当知是人能修忍辱。若能修空三昧,观诸众生悉是无常、受苦等想;彼骂辱时,能观骂者如狂如痴,稚小无智,当知是人能修忍辱。智人当观:‘胜我者骂,我不应瞋。何以故?我若瞋者,或夺我命。若不如者,瞋亦不应报。何以故?非畴匹故,我若报者,辱我身、口。譬如有人授*与他,人无责者,如其自服,人则嗤笑;我亦如是,若瞋彼者,当于未来受大苦恼,一切圣人悉当责我。以是因缘,我身若被截斫分离,不应生瞋,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愍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善男子!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得颜色和悦,好乐喜戏,人见欢喜,覩之无厌,于受化者,心不贪着。智人见怨以恶来加,当发善愿:‘愿彼怨者,未来之世为我父母、兄弟、亲戚,莫于我所生憎怨想。’复当观察:‘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从瞋因缘得,我今云何不修忍辱?’以是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忍辱时,常乐观察生死罪过,乐修法行,勤于精进,读诵、书写如来正典,供养师长、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于慈悲,怜愍一切,见苦恼者,能令远离。常乐出家,乃至尽寿持戒、精进,摄持六根,不令得起烦恼因缘,宁舍身命,终不毁戒。若他有事,乐为营理,常有惭愧,乐赞忍德。为调众生堪忍众苦,于怨尚能忍于恶事,况复亲所?能忍二瞋:一、众生瞋,二、非众生瞋。舍己乐具,令众得乐,不念多恶,不忘少善,远离两舌,前后默然不说彼短,说烦恼过令众得离,他所不喜不为说之,净身、口、意,了诸罪业。若客烦恼因缘作罪,作已惭愧,心生悔恨。“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净忍辱,是不为难;在家修忍,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1
查看完整版本: 莲池大师真是咽不下这口气,该怎么办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