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该怎么办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孩子被欺负了,咽不下那口气的,是大人自己
TUhjnbcbe - 2021/5/29 4:48:00

(本文根据咱们公号的提问写成)

朋友孩子的幼儿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小班的一个女孩,在家洗澡时,被家长发现身上三四处青紫的地方。孩子说,是同班一个男孩子掐+咬的。

在这之前,小女孩也多次跟家里人说过,这个男孩经常“欺负”她,她们也跟老师和对方家长说过这个问题,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第二天,女孩的妈妈、姥姥、姥爷一起到了学校,带孩子径直走到打人的男孩面前,让女孩子当着他们的面打回去。

女孩子不敢,大人怒吼:“打,打回去,他怎么打你的,你就怎么打他!不打,你就不要回家。以后都这样,如果你在外面被欺负了,你就不要回家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还手”的问题,绝大多数有娃的家庭都为此生过气、着过急。

我的两位邻居之间,就因为孩子之间的这种事,弄得特不愉快。

一个邻居家的小安,爱打人,打得狠,谁跟他一起玩谁被打。所以,小区里的孩子都躲他远远的,大人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靠近小安。

另一个邻居家的小朋友贝贝,跟小安同龄,中途刚搬家到小区时,俩人凑到一起玩过。可结局没有一次圆满的——每次贝贝要么被抢玩具,要么被打头,要么被抓脸,有时冷不防还被小安咬几口。

起初,贝贝的妈妈觉得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都正常。但贝贝被打的次数逐渐增多,而且不管是被抓了咬了都不还手,最多是哭着过来找妈妈。

妈妈一边心疼孩子被打,一边生贝贝的气——这孩子被人这么欺负,为什么不知道还手呢?太弱了吧?

不还手也算了,他还不长记性,下次问他去找谁玩,他回答:“小安。”

周围的邻居都劝贝贝妈妈不要带孩子跟小安玩,可每次说起小安,贝贝都会说:“小安是我的好朋友。”

更让贝贝妈妈气愤的是,小安打人后,小安的妈妈好像总是理所当然的样子,没啥反应,根本不会来跟贝贝道歉,更不会批评小安。

贝贝妈妈的不满越积越多,直到小安再次为了抢玩具抓了贝贝的脸,贝贝哭着来找妈妈,妈妈一把把贝贝推出去,狠狠地说:“去抢回来!”

贝贝看到妈妈生气的样子哭得更厉害了。

妈妈更激动了,疯了一样拽起贝贝走到小安前面,一边拿着贝贝的手打小安,一边跟贝贝吼叫着说:“谁打你,你就打他,不能让人欺负你!他挠你脸,你也挠他的脸!”

接着,贝贝妈妈跟小安的妈妈说:“再见到你们家这个欺负我们,我就把他剁了!”

贝贝妈妈跟邻居们说:“怪我开始太和气太善良了,一直忍一直让,让自己孩子挨了那么多欺负。”

还有更强悍的处理方式。

鲍鲍的妈妈才是真强悍。她对娃的教育,一直是“以暴制暴”,宁愿做“恶霸”,绝不肯被欺负。

小学时同班一个男生看了鲍鲍,总绕着走,都不敢抬眼看。鲍鲍告诉我们,那时,这个男生特别调皮,动不动揪着鲍鲍的“羊角辫儿”使劲薅,还经常连带着欺负鲍鲍的好朋友。

俩女孩子吓得都不敢跟老师讲,被打疼了,只好回家告状。

鲍鲍说:“本来灰溜溜地回去是想要爸妈安慰一下的,你知道我妈怎么做的吗?”

鲍鲍妈妈听俩小姑娘哭哭啼啼告完状,跟她俩说:“你俩人被他一个人欺负?去,挠他。打赢了,回家来。打不赢,就别回来了。”

俩小姑娘内心很崩溃,后来发现妈妈说的是真的。于是,俩人硬着头皮第二天在上学路上堵着男生,俩人涌上去,一个坐他身上压着,一个手脚并用一顿乱捶,鼻子都出血了。

鲍鲍说:“估计从那以后,那男生世界观就崩塌了,见到我们就屁滚尿流地逃,再没敢跟我说过一句话。”

如果问鲍鲍:你觉得老妈当时的办法怎么样?

她很诚实地如是说:“挺好,我没长成“包子”,没人敢欺负我。但不知道怎么的,遇到问题喜欢用“打”的方式制约对方。因为那次经历后,我觉得欺负人也没那么难。”

我听到这里就想:唉,还是让孩子初次认识到暴力的“甜头”了呀!

孩子之间的冲突,除了“欺负人”和“打回去”这两种选择,有没有第三种可能?让我们听听第三个故事。

去年年底,CC在小区里玩溜溜球。有个身体很壮硕的小哥哥跑过来,直冲着溜溜球跑过去,把球抢走了。

CC又气又急直跺脚,一心想把自己的玩具追回来。

那个小哥哥跟CC说:“你太小了,还不会玩,我给你做示范。”

可示范之后,他并没有把球还给CC。CC很生气,拽着小哥哥的衣服不让他动弹。小哥哥高高壮壮,一把推倒了。

CC哭了起来,跑到他妈妈身边说这件事情:“妈妈,有个哥哥抢我的球,他还推我!”

起初,妈妈很生气,心里有一股冲动,想追上去把球抢回来,再狠狠批评那孩子一顿。

但是CC妈妈只是克制了一下,没有那么快把气愤说出口,而是问娃:“现在你想怎么办?”

CC说:“那是我的球,我要拿回来。”

妈妈说:“那个小哥哥很强壮,刚才轻轻一下,就把你推倒了。你打不过他,那你准备怎么拿回来?”

CC说:“我想让爸爸帮我打他。”

“爸爸现在不在啊,今天回来的也会很晚,应该没时间帮你了……”

CC说:“妈妈,要不,咱们不要通过打架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我拿其他玩具跟哥哥换溜溜球。我就告诉他,这是我的东西,我说了算,我可以给他玩一会儿,让他示范玩法。我想要回来的时候,他必须还给我。”

CC走过去“交涉”这个问题,效果很好,俩人不但不争不抢,一起玩了起来。

这件事让CC妈妈很惭愧。

面对冲突,并不是只有“欺负人”和“打回去”两个选择。大人不急着插手,留一点空间出来,孩子会有他们自己的思考、智慧和最终解决方案。

不要上来就要求孩子“打回去”,逞一时之快。宁愿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他们自己思考了,才能真的形成面对一件事情的经验和智慧。

CC的妈妈留给了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孩子很快就能发现,对方并没有那么坏,与其武力解决,硬着头皮上(孩子自己一定能对双方的力量有估量),还不如用策略和对方相处,化解危机。

大人很容易给很多东西下定义,比如:“有没有人欺负你”、“不能欺负人”、“不要被别人欺负”、“那个孩子总欺负人”。

但,“欺负”这个定义本身就有待商讨。孩子的世界,往往被成人理解偏差。

打也好,被打也罢,在小朋友们的社交生活里是个很普遍、不可避免的问题。爱子心切的缘故,一些正常的摩擦,会被大人解读为“欺负人”或者“被欺负”,感到愤愤不平。

换句话说——觉得“咽不下那口气”的,是大人自己。

孩子本身真的那么弱小吗?没有大人的保护,他们必然就“被欺负”吗?

这件事情的最终落脚点,本是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多各不相同的人存在,有的人温和有礼,而有的则唐突冒犯,有的人给你正影响,是你的助力,有的人则会是你的负能量,是你的阻力。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合适的方式和不同人保持不同距离。合,则成朋友。不合,则用礼貌的方式避而远之。

明确了这个大原则,再遇到孩子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时,我们就不会执着于“我的孩子被欺负了”“孩子必须打回去,不能受欺负”这种“短视”的想法,和对方纠缠不清。

而是引导孩子,如何面对“垃圾事”,怎么应对“垃圾人”,并保持适当距离,最大限度保护自己,不被对方的表现牵着鼻子走,当然,也不让自己吃亏。

6月8号高考刚结束那天,冀州第一中学高中部的两名学生互殴,其中一人被捅伤,抢救无效死亡。

他们一个“欺负”了人,一个是“被欺负”了,但最后,谁得到了更多好处呢?

恐怕是双输吧?

再聊5块钱不正经的:

昨儿个文章发了之后,想团的妈妈不少,干脆汇报下,目前是在努力找,希望能争取一个最最低的价格。

不想买书包的妈妈,我把这字号调小一些,免得你们受打扰

想要书包的妈妈可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被欺负了,咽不下那口气的,是大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