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反映说:我家孩子只要从幼儿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喊“饿”,然后就把水果、零食全部吃光!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真的是在幼儿园没吃“饱”吗?
01新入园的孩子尤其容易“饿”
首先,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在新的环境中,面对新的老师和不熟悉的小朋友,常会感到不安和紧张,有些孩子的不安和紧张会表现得很强烈。
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幼儿的食欲,孩子在进餐时表现出心神不定,进食量减少。
老师问孩子还要不要添饭时,孩子会说已经吃饱了,当孩子离开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回到家里时,紧张和不安消除,食欲也随之产生,这时孩子感觉到饥饿是正常的。
02幼儿园的饮食结构不同
幼儿园中,孩子们吃的都是“大锅饭”,且口味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清淡为主,且为了孩子的膳食均衡,食谱内可能会出现一些孩子不爱吃的食物。
而在家中,家长会以孩子的口味为主。因此,在孩子假期习惯了家庭饭菜的口味后,往往面对幼儿园的饭菜则会降低食欲。
03幼儿园活动量大
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都是非常充实的,除了室内的活动,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
脑力和体力消耗很大,不像在家里,活动量小,所以孩子会常常有饥饿感。
04家庭零食的诱惑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的不好,往往会在家里为孩子准备很多的点心、零食。
孩子们就会有意识的在幼儿园里少吃一点,回家吃自己喜欢的东西。
05假期返园后容易“饿”
孩子放假在家时,饮食上并不能做到和幼儿园一样定时进餐,出游更会打乱饮食上的规律。
因此,当孩子假期结束返回幼儿园后,由于饮食习惯被打乱,往往会出现,上下午活动时饥肠辘辘,反而到了吃饭时间却没有食欲的现象。
晚餐需避免这几个误区1、孩子每天都要吃肉素食者的饮食会使身体更加健康,而且在注意补充铁、锌和维生素B12的情况下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适用,甚至包括儿童和孕妇。当然,你不一定完全不吃肉,每周吃2-3次已足够了。
2、汤泡饭好消化有的孩子不爱吃菜,却喜欢用汤或水泡饭吃,这样,很多饭粒还没有嚼烂就咽下去了,不利于消化吸收。
孩子的饮食安排应尽量做到花色品种多样化,荤素搭配,粗细粮交替,保证每日能食入足量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等。
3、晚餐吃饱了会睡不着觉只要在孩子睡觉前1个小时吃东西,都不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管是身体还是大脑都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进行补充。
晚餐和次日早餐的时间间隔会有12小时左右,虽然说睡眠时间是无需补充食物的,但是孩子的发育却是一刻不停止的,夜间也是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的。
如果孩子的晚餐吃得太少,就没有办法满足这种需求,长时间下去就会影响孩子的发育。所以孩子的晚餐不仅不能少吃,还应该吃饱。当然如果孩子的体重已经开始发胖,就应该减少晚餐的热量。
4、孩子已经吃过零食,晚饭就不用吃了零食只是晚饭前的加餐,到晚上孩子还应和全家人吃一顿晚餐,才能达到身体生长的需要,零食还是少吃为好。
06宝宝吃得太多导致食积怎么办?
你的宝宝,是否经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1、睡眠不安
2、口腔异味
3、舌苔厚腻
4、屁多屁臭大便异常
5、肚子胀痛
6、食欲差或食欲亢进
一旦出现以上2-3条征兆,家长就要考虑宝贝是否出现积食,尽早调整饮食,采取消积措施。
什么是食积?小儿食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暴饮暴食、过多的喂给生冷油腻之食物,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不能正常的腐熟水谷,停滞不化,胃气不降,反而上逆而引起食物积滞、出现呕吐或泄泻的一种病症。
消食小措施?一旦怀疑宝贝积食,家长要采取消积的措施有:
1)减少食物摄入,无论是总量还是三高食物,都要随之减少。严重的积食情况宝贝需要停止几天肉、蛋等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食物,取消所有加工零食。
2)饮食安排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严重积食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几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减轻消化负担。
3)增加维生素B1、B2、钾、碘等关键营养素和膳食纤维,促进肠胃蠕动,提高消化能力。如各种粗杂粮(小米、红豆、绿豆、糙米、紫米、薏米、芡实等)细作,打成米糊或熬成烂粥、薯类(紫薯、红薯、土豆、芋头等)、深色蔬菜(如西兰花、豌豆苗、菠菜、胡萝卜等)、海带、紫菜、萝卜、菌菇等都是这些营养素的良好来源。
4)多饮水,加快新陈代谢,帮助食物消化、营养运输和废物排泄。
5)多运动,增加肠胃蠕动,消耗过多能量,促进排便。
专家建议按照这个原则坚持几日,宝贝的积食就会得到明显缓解。积食后宝贝的脾胃比较虚弱,家长不可一下放任宝贝大吃,还需继续悉心调理才行。
推拿篇:“通督揉腹消食积”王主任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运用“通督揉腹疗法”,可有效防治小儿饮食积滞。
01
揉腹
位置
腹部。
操作
站在患儿左侧或右侧,以自己的左手或右手,或双手重叠,放置于患儿肚脐上,掌心冲肚脐中央,掌根轻轻向下按揉,略推向对侧,再用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指腹由对侧轻揉回掌根方向,称揉腹(似“和面”)。
次数
3-5分钟。
作用
具有理气消食、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治疗小儿厌食,因乳食停滞、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证。
揉腹的应用范围特别广泛,早在《易经经》中详细写到:“揉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发其生机,神其变化,故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补不足,泻有余,消长之道,妙应无穷,何须借烧丹药,自有却病延年之效耳。”
02
通督--“捏脊”
位置
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第七颈椎棘突到龟尾穴)。
操作
用捏法自下而上提捏,称(捏脊),用捏三下将背脊皮提一下,即“捏三提一”用食、中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柱。
次数
每次6遍,前4遍单纯捏脊后2遍“捏三提一”。
作用
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广泛用于小儿保健。
03
健脾消食三大手法
1.补脾经
位置
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医者用左手握患儿之左手,用右手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上做直推,向心推称为补脾经。
作用
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食积、化痰涎。
2.揉板门
位置
在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
用拇指在大鱼际做揉法,称为揉板门。
作用
清中焦湿热、消食和胃、降逆止呕、除烦止咳。用于治疗恶心呕吐、烦渴善饥、呃逆、嗳气、吐血衄血、食欲不振、腹胀、口臭、便秘等症。
3.掐四缝
位置
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掌指关节之横纹处。
操作
一手握患儿手指,另一手大拇指指端分别掐揉四个手指的穴位,称掐四缝穴。
作用
退热、消胀、散结。
04
揉脾、胃区
脾俞、胃俞
位置
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脾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胃俞。
操作
用揉法,称揉脾胃俞。
作用
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揉脾、胃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常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多与健脾消食三大手法合用。
幼儿园的话对于幼儿放学回家后总喊“饿”,家长不必太着急,回家后可以适当给孩子再添加些食物,并和老师进行及时沟通。
对于幼儿积食,家长也不必太担心,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食消积。
了解幼儿饮食波动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正确的对策,让孩子回到正常的饮食规律上。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