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0/5474680.html我的老师,*煌教授,不管走到哪了,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广经方,使用经方,经方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为什么说它有几千年历史,这不是瞎说的,中国人最早吃药是吃单味药的。前几年在杭州萧山一个叫跨湖桥的遗址上考古人员曾经挖出过一个陶罐,这个陶罐据说是7千年前人类的煎药罐。在这个陶罐里面,考古人员发现有一撮已经碳化的植物根茎,考古人员认定这是7千年前古人吃药的药罐。这只是单味药,后来我们的先人学会吃2味药、3味药、4味药……慢慢形成很多复方。所以现在我们学中医、学中药,不能只停留在单味药上,因为复方才是我们中医的智慧所在。在长时间实践中积累出来的复方,我们称之为“经方”。这些方子很多都被收录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可以说是张好方。只要把它学成、学透,在临床上是很容易见效的。绝对不会像现在我们用了一大堆的药效果还出不来。其实你只要把经方学好了,不要说是常见病,就是很多大病、重病,也可以治疗。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食欲高脂多油,三高越来越多,西医只能对症治疗,效果大家都知道,但是中医却有明显的优势。平常大家只能想到补气血,特别是补肾,更是深入民心,不知道,药不对,用船装,药对了,喝口汤。N男,身材中等,脸型瘦长,平时性情急躁,口干口苦,便秘,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史。心下痞满,少腹压痛,腹诊腹力5/5,脉弦。这就是*老师笔下的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体质,服后所有病情都有改善。大柴胡汤是张古方,首见于东汉医家张仲景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虽然此书距今已经年左右,但大柴胡汤的历史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为张仲景当时所记录的方,大多就是他当时认为的古方,古代相传的经验方,也就是经方。和许多经方一样,大柴胡汤经过了无数次的人体试验,这个配伍,这个方证,被逐渐地固化下来,被后人所认可,并成为中医临床的规范。先说说大柴胡汤的配方,比起当下一些中医开的方,大柴胡汤算是个小方了,共八味药。柴胡半斤、*芩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再来说说方证。张仲景是如何用大柴胡汤的?张仲景的经验最为重要,是经典方证。大柴胡汤原来是用来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从《伤寒论》原文条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大柴胡汤治疗的大多是高热持续反复、汗出不解,并伴有腹胀、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发热性疾病患者。从《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大柴胡汤案例来看,伤寒病最多,也就是发热性疾病。其实,以药测证,大柴胡汤原方柴胡用至半斤,这就提示可用于退热。大柴胡汤原来也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伤寒论》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可能是一个突发呕吐不止、上腹部疼痛,病人痛苦不堪的患者,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得畅便后症状缓解。《金匮要略》大柴胡汤条文就是治疗宿食病的,就是伤食。原文为:“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推测这是一个暴饮暴食后突发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的急腹症的患者,张仲景通过腹诊认定此为大柴胡汤证。那么,张仲景是如何规定大柴胡汤方证的呢?从经典原文看,有如下几个关键词需要重视。第一个关键词是“按之心下满痛”。心下,为剑突下三角区,从剑突至两肋弓下,即整个上腹部。这是大柴胡汤方证的主治部位。虽然是腹痛,但大柴胡汤证的腹部症状与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等腹部症状是不同的。大柴胡汤证是上腹部满痛,大承气汤证是脐周极其胀满有力,桃核承气汤证是下腹部压痛。第二个关键词是“呕吐”。呕吐而下利者,或呕不止,心下急者。两处原文提到呕吐。而且从原方生姜的用量看,方证中必定有呕吐,而且呕吐比较剧烈,或伴有腹泻等。为什么?生姜是止呕的关键药物,小柴胡汤证的呕吐程度轻,是心烦喜呕、干呕,所以生姜三两;大柴胡汤证的呕吐剧烈,是“呕不止”,所以生姜五两。呕吐不是一个症状,而是一种状态,提示胃气上逆,所以可以看做是呕吐综合症,其临床表现包括嗳气、反酸、腹胀、进食后症状加重、流口水、夜半口干苦、晨起咽喉有*粘痰、口臭等。第三个关键词是“郁郁微烦”。这是大柴胡汤方证的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抑郁、焦虑、失眠等,临床发现,服用大柴胡汤后,患者感到情绪趋于稳定。另外,头痛、眩晕、麻木、震颤、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也常见,可以看做是郁郁微烦的延伸。第四个关键词是“往来寒热”。原文“往来寒热”、“发热汗出不解”的表述,提示大柴胡汤主治发热性疾病。“往来寒热”指患者发冷发热持续反复较长的时间。也包括对外界坏境的过敏状态以及那些休作有时的疾病。“发热汗出不解”,指内有积热。以上四个关键词,可以说是大柴胡汤方证的经典表述。可称之为大柴胡汤四大证。这四大证,是用方的证据,是医生下药的时机,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四个症状。这四大证中,有的是某类疾病的发病特征,有的则是表现某种体质状态。这是古代医家应用大柴胡汤的经验总结,是高度凝练的应用口诀。
*煌谈活血第一方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我用的也非常得手,这是活血化瘀第一方。我们现在讲到活血化瘀总是想到丹参,西医的阿司匹林!却不知道,咱们经方桂枝茯苓丸的活血效果不知要比丹参好多少倍呢!这张经方应用范围很广,可惜现在只用来治疗子宫肌瘤,这是远远没有用到位呀!古代用桂枝茯苓丸是下死胎的。胎死腹中怎么办?又没有手术,又不会开刀,张仲景就用像兔屎那么大的丸药,让患者吃几粒,吃了以后死胎就会下来,所以这张方又称为“催生汤”,又叫“夺命丹”。桂枝茯苓丸绝不仅仅是下死胎的作用,它也可以治疗瘀血证。我用得最多的就是子宫内膜增生,月经来了20天还是不走,子宫内膜增厚到2cm,西医就说刮宫解决嘛!有人刮了这次,下次又增厚了。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我经常用桂枝茯苓丸加大*。张仲景治疗瘀血证有一个经典组合:大*、桂枝、桃仁。这三味药下瘀血效果最好,桃核承气汤就有这个组合。我们在古方上加加减减一般都是根据张仲景的组合原则进行。桂枝茯苓丸里面虽然没有大*,但是有桂枝、桃仁,如果我们加上大*就与张仲景配伍原则相符。你们不妨试一试,子宫内膜增厚,月经滴滴答答不走的,看用这个方疗效怎样。男性也能用,男性没有子宫,但是有前列腺,前列腺增生啊、肥大啊,就用桂枝茯苓丸治。也可以加大*,小便不畅通的话,还要加牛膝。小便不畅通、点滴不爽加牛膝效果很好。皮肤科能不能用桂枝茯苓丸?一样可以。我刚才已经提到了,现在大学生的痤疮很多种,有的脸像*瓜带点刺的,有的脸像菠萝,还有脸上长着剌痘一样的东西,疮头发紫,疮体比较饱满,那是因为有囊泡、结节、疤痕、粉刺,粉头里面又有脓包。这种用桂枝茯苓丸最有效,我用了以后,确实很多就消掉了。女孩子吃了以后月经畅通,痛经没了,皮肤变滋润了,脸上痘痘也消了。男孩子也能吃,我告诉他把说明书拿掉再吃,因为上面写者“专治子宫肌瘤”,很多男生不愿意吃。对于一些壮实的男人,还要和葛根汤同用,就像《水浒传》里鲁智深那样,熊腰虎背,能喝酒能吃肉的,脸上又有痘痘,就可以两者合用,很有效。皮肤科也可以用来治疗银屑病。因为桂枝茯苓丸可以治疗“肌肤甲错”。“肌肤甲错”是说皮肤像鱼鳞样,尤其到了冬天就变得粗糙、干燥、脱屑。用了桂枝茯苓丸虽然有效,却不容易除根。内科病可不可以用?当然可以。桂枝茯苓丸能治的病太多了,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这是医学难题,我发现这些病人的特征表现就是,瘀血,嘴唇紫,舌底静脉显现,胸闷,肚子痛,我就用桂枝茯苓丸加川芎,这是让人置于死地的痛,现在看起来很像心绞痛,治疗上就是用川芎化胸中的瘀血。我曾经用桂枝茯苓丸加川芎治疗了一例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胸痛,用药后胸痛症状首先缓解,后来再检查发现肺明显好转,但还没有完全根治,现在还在治疗康复中。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就是肺间质纤维化是不是可以考虑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呢?另外我还治疗过肺动脉高压,那是个中年男子,人消瘦,两眼发黑,眼圈就像“熊猫眼”一样,一走路就心慌,一动就气喘,一动就昏厥,走快了就会晕倒。西医诊断“血栓性肺动脉高压症”,西医溶栓之后还是没有起色,就说没有办法治疗了,只能这样慢慢耗着吧。后来找到我,我用桂枝甘草汤加上桂枝茯苓丸,再加上大*蛰虫丸,这些都是经方。桂枝甘草汤治疗心悸,用桂枝茯苓丸除他的瘀血,大*蛰虫丸就是治疗“两目黯黑”的,而且也能够消瘀血,尤其是血栓,效果很好,因为里面有虫类药。他本医院,用了以后连续3年都没有住院,通过前后明显的疗效对比,我们说它是有效的。桂枝茯苓丸还能治疗外科的病症。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很令患者头疼,腿肿,不能走路,有些人又不想手术,常服桂枝茯苓丸就有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