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首名为《乌梅子酱》的神曲横空出世,迅速席卷了各大短视频平台。
即便是不常听音乐的人,也一定听过那句洗脑的歌词:“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
随便打开一个社交平台,各种网红翻唱、短视频搭配的bgm、“乌梅子酱女孩”话题词……只要近段时间上过网,就躲不过这四个字。
然而,抖音神曲千千万,却从来没有一首歌像《乌梅子酱》这样,一边是居高不下的热度,一边是多方批评的声浪。
事情的起初,源于乐评人丁太升的一则点评视频,视频一经发出,瞬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乌梅子酱口水歌#一度登顶微博热搜榜。
视频中,丁太升先是对原唱李荣浩的才能表达了肯定,紧接着话锋一转,对歌曲的评价极为犀利,称这首歌“俗不可耐”,掺杂了“短视频平台的火爆元素”。
丁太升更直言李荣浩“连诚恳都没有了”,这是一首投机迎合之作。
不仅是业内人士抨击,连一众李荣浩的粉丝也难掩失望之情:
“口水歌不那么令人失望,让人失望的是李荣浩也开始口水了。”
“这首歌缺乏灵魂,带动不了我的情绪。”
人与人的审美不同,雅俗亦可共赏,喜欢《乌梅子酱》的人也有很多,这并无不妥,但为何这首歌会引起这么大的声讨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是李荣浩的歌。
李荣浩曾出过很多有风格、有质量的代表作,有着“创作鬼才”、“华语音乐脸面”的赞誉,还常常在作品中展现“全能人设”,集作词、作曲、编曲、混音于一身。
这也就是为何粉丝对《乌梅子酱》的态度不同,连李荣浩也开始搞工业流水线式的作品了,难免给人一种落差感。
02
李荣浩在过往采访中,曾直截了当地表达过对成名作《李白》的态度,他说:“我真的不怎么喜欢。”
他认为创作这样一首歌毫无难度,手到擒来,一开始就没想过这首歌能红,甚至没打算将其收入专辑中。
可见,作为歌手,他对于自己作品水准的要求是很高的。
然而,如今的市场规则是流量为王,市场成了一首歌成功与否的标准。即便是李荣浩这样有名气、有资源的歌手,也难以避免会向爆款风格妥协。
其他的歌手也面临一样的创作环境,谭维维曾在综艺中翻唱《学猫叫》,刘惜君演绎过神曲《大风吹》,很多人认为,当专业歌手需要依靠神曲来获取热度,本身也是一种无奈。
一首网络神曲创作出来需要多久?一位音乐人曾透露,最快只要四个小时。
大多数的网络神曲都没有太多的创作门槛,将直白的歌词、重复的旋律不断组合,就是一首又一首等待上线的工业味歌曲。
据一位唱作人透露,现在的一些音乐制作公司已经不按单个歌曲收费,而是推出一百首歌的打包价,直接为客户批量制作一百首歌曲。
当短视频流量压缩专业歌手的空间,带来就是歌手需要迎合市场,听众被迫接受各种神曲的洗脑,而真诚的作品却明珠蒙尘。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网络歌曲就像批量生产加工的工业制品,没有太多真诚可言,只剩下功利主义。
03
音乐领域越来越功利化,其他领域亦是如此。
影视剧中愈发泛滥的工业糖精,“壁咚”“摸头杀”“摸脸杀”轮番上阵,让观众看到这一幕就能猜到下一幕。
套路越多,真诚就越少,在工业糖精盛行的时代,一切不过为了一个“利”字,而这糖究竟有没有毒,又有谁在乎呢?
再如短视频领域,一个梗火了,便有一群博主争相模仿,一个店铺爆红了,又有一群网红一拥而上,只为分得流量的一杯羹。
在人心浮动的今天,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被现实裹挟呢?个体就像浪潮中的水滴,也不得不跟着一起随波逐流。
在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时代里,我们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但也无暇停下脚步,每天都不得不过着模板一样的生活。
打工人要经历浑浑噩噩的早起、用来续命的外卖、舍不得睡觉的晚上,如此周而复始,会不会也在某一时刻,觉得生活乏善可陈,只剩下疲惫不堪?
对于歌手来说,追求艺术性、做小众歌曲可能会被主流市场忽视;
对于个人而言,放慢脚步、勇于做自己也会担心是否会落后于同龄人的脚步。
有多少人在这万事万物都在追求功利的世界里,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如蚂蚁一样奔波,
即便拥有短暂的休闲时光,也只是沉浸在快餐化的短视频、网络神曲中,看到忘情所以,也看得麻木空洞。
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中,大部分人都逐渐活成了一样的人生模版,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入一个差不多的轨迹中,过起了标准化的人生,难道生活只能如此吗?
04
在功利主义盛行,人人不得不过上快节奏、模版化生活的今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学会慢下来。
在阿尔卑斯山里,有一条美不胜收的小路,路旁还有一块特意写给游人的路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
我们往往对网络热梗信手拈来,对网络神曲随口便能哼唱,但已经记不得自己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一部经典电影了。
人生短短数十年,如果匆匆而过,没有机会尽情领略其中的精彩,那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学会慢下来,不要为了效率,放弃享受生活。
在浮躁的当下,我们可以适度远离那些工业味十足的文化产品,尝试用一种安静的力量,投入更加值得的事物,去获得内心的丰盈。
要有敢于逆社会时钟的勇气。
如今,很多人都在努力过着模板化的人生,上学、恋爱、结婚、生子……每个人生节点都要踩在社会时钟的节奏上,就像流水线上的神曲一样,高效又雷同。
实际上,“社会时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太多的人为此感到焦虑与痛苦。
豆瓣有一个小组,叫做“逆社会时钟”,汇集了很多不愿接受标准化人生的人,小组简介引用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总是期待用最快的速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去符合社会的期待值。
但当我们勇于寻找属于自己的时区,也许我们会发现逆社会时钟也没什么大不了,人生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是三十岁重新迈入学校,也可以是四十岁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乌梅子酱》的争议,也不仅仅是一首歌的争议。
当音乐成为市场的附庸时,我们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为功利主义所裹挟,但一切都还不晚,从自身开始,从小事做起,我们仍然可以拥有充盈的生活。
愿每个人都能在俗世浮沉中,有机会静下来,欣赏人生的风景,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