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看到了“盩厔”二字,有点蒙。
这念啥?这啥意思?这打哪儿蹦出来的?
大早上就经历了灵魂三联之后,我打开了现代人的骄傲——互联网,进行了一番查阅才发现,原来这也不是随便从辞海里蹦出来吓唬人的,而是周至撤县设区工作启动后,传闻要改的名字,读音还是“周至”!
大清早的就掌握了这许多知识,真是一个好的开始呢!现在小骏也可以拿着这俩字到处去跟人显摆,你知道“盩厔”这俩字念啥吗?
问了一大圈没人认识,竟生出了胜利的喜悦。俺也是个有文化的银了呢
《康熙字典》肯定没有想到,到了年,它倒要火了。
看不懂,猜不透,读不了,写不来……这名字一改,就像李铁锤和道明寺的区别,有了这样神秘气息的加持,普普通通的县城立马升格成了金光闪闪大有高古之气的——区。
虽然都是汉语,但是看起来就跟别的字不是一个妈生的。就凭这种特殊劲儿,地位身价立刻拔高三丈,通过方方面面告诉大家“我们不一样”,让人只能远观,不可靠近。
哪怕知道了这俩字儿的读音,翻遍手机智能输入法前五页也还是找不出来,于是不由得有点担心和紧张:外地人一般咋问路呢?得是没考过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没资格去?
虽然看着眼疼,写着冻手,但是这俩字的意思好啊!根据小骏查到的资料,改名发起人,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瑞祺是这样解释的:
“盩厔”二字组合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国家或部族为了捍卫自己利益安全免遭敌人侵略,在高大开阔的大厅举行将士出征前的誓师大会,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下,用传统的人、畜活血祭祀天地、祖宗求得保佑,其间有与盟友歃血为盟,共赴国难,夺取胜利的豪情和悲壮”。
小骏感觉你们不信,小骏把资料贴出来:
服不服?就问你服不服?俩字儿就能有名有姓有地点给你讲段故事,并且升华到情怀和精神层面,这本事谁还有?放眼民族,放眼国家,哪怕放眼全宇宙,还能找出这么厉害的词儿吗?
不过对于这件事,大部分网友的看法是这样的:
看完上述的评论,就突然想到了一个笑话:
新生入学的第一天,班长拿着花名册点名,看到“覃奀垚”三个字都快哭了:那个,谁叫西早不大三个土?
户县改成“鄠邑区”的时候,大家也迷茫过,不过好歹根据“邑”能猜出来是个地名儿,碰到“盩厔”,却是连猜的机会都没有了。在考验生僻字水平层面,不得不说“盩厔”更高出一筹。
也许“金周至银户县”的关中古谚给带来了偶像包袱,这俩地方就非得在笔画数目上互不认输。可是改成“金盩厔银鄠邑”以后,认字儿数量咔嚓少一半,文意在脑袋里自动乱码,难度堪比英文六级的阅读理解,谁还管你啥金啥银呢?
最关键的是,司机们在高速路上看见这样的路牌咋办,是继续走呢还是找地儿停车先学习一波?
▲“盩厔宾馆”常被本地人调侃为“蓝屋宾馆”
虽然这样自带高冷孤傲气质的地名让小骏长了见识,但却实打实亲近不起来呀!
不说名字本身,就连当地特产猕猴桃都没法儿亲近了。从周至猕猴桃到盩厔猕猴桃,一下子就拔高了这一物种的范畴,这是简单的一种水果吗?这是有文化,有内涵,有气质的高雅水果!吃了就能仙风道骨!吃了就能立地成佛!再不是个教授职称,碰都没资格碰!
地位拔高了,关系也拉远了,文化层次也让人看不懂了,地名儿作为地名儿,也喊不响了。别处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到这儿得按照写法、文意多层次分析写出篇论文,多耽误事儿。
再看看西安的其他地方,曾经给小骏这个伪西安人多大的震撼,那是下火车脚一粘地就穿越到写意古画的体验:
长安是长治久安的期许,未央是长乐未央的愿望,雁塔是古色古香的风景,灞桥是寻梅踏雪的情调……打车看个地图的功夫,就已经被这样宏大又丰富的文化背景征服了。好读好记好听又带着古风的地名,比起难读难懂的盩厔,更能以第一印象就告诉大家,这真是一座连毛孔都冒着“我有文化”四个字的古都。
▲媒体上的周至旅游口号
这些名字是啥,就是活脱脱的广告!不花钱,不费劲,就图一个口口相传,说了就忘不掉,搁在哪都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不用向谁证明啥,还能有人反驳它不够古都吗?
而把周至改成“盩厔”,除了换标识改文件换路牌的人要忙死,连原先好不容易打造的品牌效应都没了,值不值?非得弄得别人连名儿都叫不出来,很容易没朋友的!
借用郭德纲老师一句话:高雅不是装的。
都是小伙伴,就不要互相为难好不好?非要挑战九年义务教育的知识量吗?就不能坦然接受自己不酷的现实嘛?就像做新媒体的同行(社畜),稿子高深得念都念不下去,怎么能够达到10W+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呢?
古语云“南不识盩厔,北不识盱眙“
盩厔二字除了难认难写
好像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学问
执着于此,难免让人想起
鲁迅先生笔下的“上大人孔乙己”
孔先生虽然学问深厚
知道“回”字有四样写法
却是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我们的文化学者们,
自然要比孔乙己强得多
但凭心而论,到底强在哪,
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