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江门市棠下镇,有个叫良溪的古村落,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龙船脊的屋顶设计,门额屋檐上精致的雕刻,无一不透着浓厚的岭南建筑风格,始建于康熙年间的罗氏大祠堂是良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良溪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跟着村口路牌的指示,沿着村子里狭窄的道路搜寻,良溪村背山而筑,面水而居,构成弓状,山水与古民居环境的组合,体现了旧时风水理论。良溪村的后山,有一堵被荆棘和灌木丛遮掩,用黄土堆砌成的护村墙。护村墙形如一条蜿蜒起伏的龙环抱着整个良溪村,东起五部堂、西止村北新村,与护村河合成包围势。五部堂与罗氏大祠堂在地理位置上呈对角之势,良溪村东、北出入口的护村河河畔,各建有一座高约十米的碉楼,村里仍完整保存着许多清代到建国初期的建筑,有贞节牌坊、祠堂、庙堂、韫石堂、名人故居以及明清古民居等。良溪村建筑既传承了中原山西、河南、安徽风格,也结合了岭南的防涝功能特点。
罗氏大祠堂。
牌坊。
明清古民居。
在罗氏大祠堂对面是后珠玑巷纪念广场。很多人都知道珠玑巷位于广东韶关南雄,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广府人的祖居之地,很多人到此寻根。那么后珠玑巷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就和罗氏大祠堂前面的雕像罗贵有关了。罗贵的祖籍是山西太原,本人正是生于南雄,虽考取了贡生,但还没有真正入仕。当时正处在南宋年间,宫中胡妃出逃南雄珠玑巷,罗贵提前得到消息:朝廷要清洗此地以灭迹。罗贵挺身而出,带领三十六姓九十七户南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现在的良溪村所在地,并在此繁衍生息。如果说珠玑巷是中原人南迁的第一站,那么罗贵带领乡人再次南迁到珠三角一带,并到处生根开花,显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难怪要把良溪村称为后珠玑巷了。
村民的平淡日子。
如今的良溪村依然十分宁静和美丽,村民们过着平淡的日子。虽然历经沧桑,但是岁月沉淀反倒增添了良溪古村的韵味。游走村中,仿佛在欣赏一幅宣纸上的水墨画,古朴而素雅。
曲靖日报记者杨学荣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