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场初见
年10月16日下午3点左右,我们离开了峨眉山金顶,经过近一个小时的下山旅程,来到了峨眉山麓的迎宾广场。停好车子后,在道路指示牌的指引下,开启了这里的游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迎宾广场边上的迎宾石滩,和刻在其旁边巨石上的世界非遗标志。
与非遗石刻隔山道相望的是、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被学者尊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御笔——“峨眉山”石刻。
在康熙皇帝御题的“峨眉山”不远,又有石刻为宝掌和尚所提的“震旦第一山”。宝掌和尚,古印度僧人,因出生时左手握拳,至七岁剃发始展掌,故取名宝掌。曾于公元四世纪来华,先后游历了长江、黄河流域的众多名山大川,后到峨眉山朝拜普贤,见此山无峰不绿,有岭皆秀,祥云飘于虚空,即赞叹:“高出五岳,秀甲九州,震旦第一山也”。“震旦”者,古印度对我国的称谓。
(2)第一山亭
浏览过这几个历史背景浑厚的石刻之后,我们按照路牌指示,选择向“第一山亭”走去。
第一山亭,位于低山游览区中心,长6.7米,高14.05米,展示了丰富而深厚的峨眉山文化底蕴,表现了峨眉山宏大气势与宽阔胸襟,是峨眉山古今文化的缩影,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铜亭,也是游客步行入山的起点。它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建造,和峨眉山金顶的大雄宝殿一起,被称为举世的大型铜质建筑工程。
当游客进入天下名山牌坊后,首先步入眼帘的就是这座气势雄伟的第一山亭,该亭重檐翘角,精工巧构,气宇轩昂,金碧辉煌。
亭上悬挂四匾,分别为第一山、峨眉山、大光明山、皇人之山,代表了她在中国名山中佛教、道教所占的显著地位。亭子中间屹立着全铜铸造的标志物——一口铜铸的吉祥大钟。
(3)儒、释、道文化长廊(a)佛之长子在第一山亭的后面,是”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的石刻,其恢弘气势,凸显了峨眉山的重要地位。而这种站在山顶我为峰的话语,出自于明朝傅光宅所撰的《峨眉山普贤金殿碑》的碑文中。也正是这霸气的吟诵,更让峨眉这座天下名山,以佛教圣地入世,倍受世人的顶礼谟拜、悠然神往。
沿小径继续右行,再见石刻,内容是根据佛经记载的故事演绎而来,整个画面解读了释迦摩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在怀孕时,梦到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来,并从右肋进入身体,而后释迦摩尼降生人世。那头象征佛法的六牙白象,也就成了释迦摩尼的坐骑。
再往右行,又一幅石刻雕像来到面前,其内容仍为佛教故事,整幅画面详述了普贤自幼皈依佛门,受佛祖释迦摩尼教诲,因他要行愿实践,释迦摩尼便派遣他前往峨眉传授佛法,临行之时,将自己的坐骑六牙白象赐予普贤,在关怀得意弟子之时,又象征着亲授佛法。
从此,六牙白象便成了普贤菩萨的坐骑,它驮着普贤和满背的佛家智慧,迈着坚定的雄厚脚步,前往东方的峨眉而来。
转眼来到了公元四丗纪,宝掌和尚在游历神州的各大名山大川之时,拜访药王浦公于峨眉山,随得知普贤于金顶大现佛光,即向佛祖禀报其所见所闻。
其实,“佛之长子”这句话,并非傅光宅首创,在接下来的一幅石刻画面里,述说了此语的渊源。这幅石刻画面显示的是,一本被供养人托起的佛书,书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已经翻开的书页里,有文字曰“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普贤为“佛之长子”,正由此而来。
其实,众生皆佛之子,普遍贤达,是佛的最大愿望,而普贤菩萨是修学普贤大愿行施的领头人,在佛家众生之中,自是佛之长子,这也是非常恰当的比喻之说。
普贤即普现,他无所不在,无所不生。你在哪里,普贤菩萨就在哪里,甚至说,你本身就是普贤菩萨。
“华严经”告诉佛门信徒,只要虔诚修习普贤行愿,只要虔念普贤圣号,普贤菩萨必然现前。只要用功修习准提法,只要修到某一程度,你若要求普贤菩萨临坛加持,他就会一下子手持如意、端坐在那只大方阔步、威势凛凛的六牙白象之上,飘然而至。
至此,我了解了六牙白象成为普贤坐骑的神秘过往,也使我明白了金顶上为啥设那么多六牙白象雕塑的缘由;同时,也知道”普贤者,佛之长子“这句锦言的前世今生。
(b)三教会宗堂
走过了前面的摩崖石刻,看到前面掩映在美竹林中的一片仿古建筑,其大门高悬匾额上,书着金字“三教会宗”。原来,这里就是三教会宗堂了。
入门即见雕刻在影壁上的三教会宗圆形雕塑,其直径一米多的圆雕,构图新颖,设计精美,中为佛,左为道,右为儒;这幅儒、释、道三教圣像相互叠加,互溶互通,合为一体的人物形象圆雕,象征着三教同源,寓意着“一团和气”,天人和谐。
该圆雕背景,为画在影壁上的一幅三教漆画:在酱红色的底色上,各种人物、风景轮廓全由金线勾勒而成,上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物图、左为道教神仙图,右佛家三千弟子朝拜图。
转过影壁,进入其中,便是三教会宗遗址,
在这里,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讲起,详说了佛经经东南丝绸之路传入,几经颠簸于峨眉落地生根,使峨眉山成为了普贤菩萨道场的历程,并讲述了普贤行愿选用的本经为《华严经》、《华发经》,从实际角度和理论方面,解读了“佛之始”,说明了“佛从西来。”
另一方面,还从传说切入,由五千年前讲起,细说了元始天尊门徒天真黄人,藏天书于七宝玄坛,在峨眉山以苍玉为屋,认真注释天书后,再传授世人的过程。并以了《魏书释老志》,《纯阳宫记》,以及《神仙传拾遗》为佐证,解读了“道之源”。
天书,据说来自于元始天尊的经文,它由“飞云紫气”凝结而成,其“大梵隐语”,“字方一仗”........诸天仙不能省视。全仗天真黄人注书其字,解释其音,将元始天尊难懂的“赤书玉字”,解释为容易理解的“八威龙文”,“诸仙得之,始授世人”。因天书由飞云紫气而化,故有了“紫气东来”之说。后,上皇元年至三年期间,轩辕黄帝求道于峨眉,得天真黄人授“三一”、“五牙”之法,故而轩辕氏兴,方见天书道法之强大。
延至晋代,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与谢世安书》说“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雹,碑版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把峨眉山与昆仑山相提并论。
当我们走出三教会宗堂时,也正是高悬在出口横额上的“仲伯昆仑”四字,送我们远去。
时间已是下午五点钟了,按照原计划,我们就要离开峨眉前往乐山了。回想这次峨眉之行,虽然时间之短,但收获可谓之大,不仅明白了峨眉山是由大峨、二峨、三峨三座山的总称;还了解它被称为佛教名山的缘由,更明白了这里还是三教会宗的发祥地。“天下名山”之称,可谓名副其实了。
离开峨眉了,但我们没有走高速,而选了S,目的,是想看看省道两边的民间风情。当来到乐山时,已是花灯初上了,我们就在岷江边上的“金叶快捷酒店”安顿了下来。简单的晚餐过后,来到窗前,推开窗子,扑面而来的江风,沁人心脾;隔江观景,岷江沿岸的夜来灯火,倒影入水,夜色璀璨.......。
(4)图说行程今天,一整天都在峨眉山度过,临天之将晚,我们才走进了乐山市,全程大约九十公里。道路平坦,一切安全。
接下来,我们的旅行仍在继续,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