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之风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民间迅速蔓延
饮茶风尚最初主要在文人、借人和道上中间流行,但因宋代人崇尚文雅,文化艺术造诣在此时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因此饮茶之风已然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民间迅速蔓延。而南方江浙一带此时已是盛产茶叶的胜地,如临安西湖南北诸山及邻近诸邑,出产金云茶、香林茶、白云茶。闻名遐迩的龙井茶等,同时茶的下气消食、轻身健体等药用功效,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茶叶已经像王安石所说的与柴米油盐一样,成为老百姓的七件事之一。
鲁迅在南京任教育部职员期间,与好友许寿裳“白天则同桌办公,晚上则联床共话,暇时或同访图书馆”。
在龙蟠里江南图书馆读书抄书,往往从早到晚.中午就去乌龙潭对面蛇山下的浙江会馆就餐,在这里吃家乡菜.品家乡茶,茶香飘溢,书香诱人。鲁迅在图书馆抄录馆藏佳本.使他日后编辑成《唐宋传奇集》一书。
鲁迅在南京时,还有二则与茶有关的趣事。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鲁迅有一回在街头墙上.看到贴有类似广告的一个纸印茶壶。接连地看到好多次,他就沿着茶壶嘴的方向走,每逢到十字路口,茶壶就像示路牌似安放在那里,照着这指示愈走愈远,愈走愈荒僻,鲁迅不再寻究竟了,过后细想.他以为可能是秘密组织者的符号,
鲁迅在学堂读书时,有一回夜里起来吃茶。可能是南京气候炎热又有些潮湿的原因,不料茶壶嘴里躲着一条小娱蚣,舌头被螫了一下,令鲁迅哭笑不得。
年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开幕。鲁迅向绍兴府中学堂校方建议将这一年的秋季远足,改为去参观南洋劝业会,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和加强振兴民族经济的教育,全校多名师在鲁迅率领下来到南京。有位在劝业会江西馆工作的徐季龙,绍兴人,是鲁迅的老朋友在异地两人相见分外亲切。参观结束,临别时,徐送给绍兴府中学堂每位师生一只江两细瓷茶杯,杯上刻有“南洋劝业会纪念,徐季龙赠”。大家拿到茶杯后爱不释手,高兴地说:“如果豫才先生不领队来,那会得到这样好的纪念品?以后在家里用这个杯子吃茶,忘不了这次有意义的参观”。
鲁迅《准风月谈》中有《喝茶》一文,表达了他对茶的看法:“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需有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这是鲁迅长期嗜茶,在各种情况下品茶得出来的结论。
杰出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不仅在文章中写茶,自已还实践办茶馆。
陶行知(-):安徽软县人,年,陶行知附学归来.受聘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任学校教务长、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等职。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年.他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一片荒野上.与同人一起创办了南京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在此留下了传世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学校附近有一个村庄叫余儿岗,这里有一片茶园。附行知利用民众爱上茶馆喝茶的习惯,与当时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合办“中心茶园”,聘请一位农友担任经理,自已亲任指导。在茶园里又建了一座茶馆,作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普及大众教育的场所,茶馆里专门雇了一位村嫂烧水冲茶。陶行知自撰了几副茶联,进门的柱子上贴着“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馆内的堂柱上帖着“多谢你来帮:少了我也不行”,联话平白如话。
生活性强.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茶馆内还有一副对联:“为农民教育之枢纽,是乡村社会的中心”,体现了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
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学校师生轮流来茶馆,跟农民一起当炉烧茶,开展农民教育活动。他们根据农民的特点.以说书的方式教农民识字。他们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等名著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写在大卡片上,说书说到时就停下来,教农民念几遍,边喝茶边解释,寓识字于品茶之中,同时还讲解时事新闻、卫生常识等,深受欢迎。前来听课的人很多,男女老少,场面十分红火。
余儿岗茶馆办出了效果,陶行知义要求在每一所中心小学的附近都能够办起这样的民众茶馆(园)。在陶行知躬亲教育实践生涯中,以茶办学是他的一个创造。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华茶史上是前无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