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再过不了多久,北京冬奥会就要正式开幕了。
像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尤其是在中国的北京举行。
吸引了不少外国人,都想到北京看冬奥会。
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件事情,引发了外媒的炒作。
北京的地铁站牌上的英文单词“Station”(站),被改成了汉语拼音“Zhan”。
针对这一“新变化”,外国媒体开始了炒作。
美媒认为,这是中国地铁要进行“去英化”的表现。
并且发出了焦虑的疑问:
中国人这是要干嘛?
这让到中国看奥运会的外国人看不懂怎么办?
贰
其实,这种担心其实挺多余的。
只要是有点头脑的老外,都知道“王府井Zhan”和“王府井Station”,其实就是一个意思。
更何况,中国人的英语水平,足够帮迷路的老外“迷途知返”。
而这种炒作和焦虑。
其实就是心理上优越习惯了的人,不太适应入乡随俗,适应当地文化。
在这些人的理解中,没有英语,世界的交流就混乱了。
不过,要是真的有人因为把Station换成Zhan就迷路的。
在此,奉劝最好买张票,早点回去吧。
叁
小小的名字,其实能看出来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
比如日本,寿司的英文就是“Sushi”。荞麦面的英文就是“Soba”。
这些发音和日语就很接近你。
还有印度,玛莎拉就叫“Masala”,越南米粉就叫“Pho”。
当然,这些都是很小的例子。
但其实纵观世界各国,路牌的写法大多数是以我为主,即只有自己本国的语言,没有其他注释。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都采用单一语言标注路牌的方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也明确规定: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说到底,为什么大家这么在意名字的更换呢?
其实这隐含了一个“话语主权”的问题。
英文标注路牌从来都不是国际惯例。
国际上真正的惯例其实是鼓励名称“本土化”。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施正宇认为:
地名标注表面上是一个翻译问题,实际上是话语主权的问题。
所以,这次北京地铁的新变化。
根本没有外媒炒作的什么“去英化”。
其实就是正常的一种回归而已。
肆
现在仔细想想。
北京,可不就应该是“Beijing”,叫什么“Peking”?
饺子,不就应该叫做“Jiaozi”,为什么学叫“Dumpling”?
白酒,本来就应该叫“Baijiu”,为什么之前总说什么“Chinesedistilledspirits”!
北京地铁的站,本来不就是“Zhan”么?
外国人来中国,难道不应该入乡随俗么?
想起来很久之前看到的一个笑话:
日本人自我介绍的时候:MynameisAyumi。
印度人自我介绍的时候:MynameisSingh。
俄国人自我介绍的时候:MynameisRavitch。
只有中国人自我介绍的时候:Mynameis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