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该怎么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界行张庄的幸福路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网址 http://www.xftobacco.com/m/index.html
<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是一个地标,“九曲黄河十八弯”最后一弯,滔滔黄河在这里折成了“U”字形。泥沙沉积,河道风劲,黄河84个风口,吹得最凶的就在张庄。

张庄有一种传承,就是焦裕禄精神。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查风口、探流沙,谱写了战天斗地、改变命运的壮丽篇章。50多年来,位于张庄村西头的“焦林”默默记录了这一切。

张庄牢记一个嘱托,就是总书记心怀人民的殷切期待。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考察调研。总书记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为干部群众指引脱贫致富的方向,鼓劲加油,推动张庄脱贫攻坚加力提速。

年3月,张庄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8月13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界行”采访团来到这个位于黄河南岸的村庄,一探他们脱贫的奥秘。

幸福路的故事

走进张庄,绿树村边合,房舍新又洁。

一条干净整洁、笔直的柏油路旁,“幸福路”的路牌引人注目。路两侧店铺林立,游人络绎不绝。“兰考三宝”“花生糕”“红晴天手工玫瑰醋”,旗帜迎风招展。

幸福路的名字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总书记到张庄视察指导工作时,沿着这条路走进贫困群众家中,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并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张庄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齐心协力、苦干实干,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群众回忆往事,都激动地说:“没有党的领导和总书记的关怀,就没有今天张庄的幸福生活。”于是,大家为总书记走过的这条路取名“幸福路”。

“从前的张庄,雨天一地泥,刮风一脸土。总书记来视察后,大家心里憋着一股劲,下定决心把张庄变得更美、环境变得更整洁、群众住得更舒心。”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说。

在张庄布鞋手工坊,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孙嘉浩告诉记者:“为了让村里的妇女有事做、有收入,张庄大力发掘本地传统手工艺,成立了张庄布鞋研发中心,纯手工制作张庄布鞋,吸纳了名妇女就业。大家都说,在这里干活看得住家、守得住娃、照顾得妈,还能挣钱养家,真好!”

春光油坊店主闫春光今年33岁,聪明好学、年轻能干。他为自家的小磨香油注册了“张庄春光”品牌,产品有传统芝麻酱、小磨香油、香椿酱等,传统石磨生产,每天产量50公斤左右。谈及生活的变化,闫春光满脸幸福:“俺从过去的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经过组织培养,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申学风说,市、县、镇、村积极引导,依靠村民特长发展壮大各种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张庄布鞋手工坊、春光油坊、红晴天老醋坊、花生加工等有特色的产业不断涌现。幸福路上,张庄农民的幸福串成串。

美丽庭院梦里张庄

国家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张庄群众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年10月,张庄村民用两个月将6户破烂不堪的闲置房打造成一座环境优美、宜游宜居的风情小院,并把它称为“梦里张庄”。

幸福路上,年代记忆民俗馆、张庄戏曲院、桐花书馆、红色网红培训基地镌刻在木制道路指示牌上。顺着“桐花书馆”路标,记者来到一处幽静的农家院落。81岁的文兰清老人正悠闲地翻阅书籍。他告诉记者:“如今咱农民的生活内容丰富了,有时间就来这里看看书。孩子在城里工作,想让我们老两口搬去住,我们还不愿意。”

利用闲置农房建成的“桐花书馆”,有多平方米、藏书1万余册。村民闲暇时来这里读书,汲取知识、陶冶身心;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书画、做手工制品……“桐花书馆”成了张庄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的‘桐花书馆’,比起星巴克也不差哩!”东坝头镇党委书记宋鹏说。

张庄依托原有农家院落,开展“美丽庭院”建设,进行公益性再设计,打造花园式庭院。前期计划多个农户参与“美丽庭院”改造,目前已有两批共计35户完成改造。张庄定期开展评选活动,激发大家参与建设小家、打造美丽张庄的热情,让群众既享受现代化服务,又记住乡愁。

幸福路越走越宽

年,申学风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后若有所思:“我想了很久,越想越感到必须把党员的旗帜树起来,让党员干部动起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就是抓住张庄摆脱贫困的‘牛鼻子’。”

几年来,张庄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脱贫攻坚、党的建设、产业发展、美丽村庄方面重点发力,产业经济、乡风文明、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年底,张庄人均年收入仅0元,主要来源为务农和外出打工。这几年,张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先后引进洛阳奥吉特菌业、兰考鑫浩食品、兰考坤禾农业等企业,建设兰考蜜瓜种植大棚座、小杂果采摘园亩、南美白对虾塘亩……

特色产业的发展,让1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吸引多名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他们注册成立了梦里张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带动60多户村民发展红色乡村旅游民宿小院。村民张慈海创作的诗,形象描绘了张庄的变化:“吃饭不用愁,家家有洋楼;楼房高马路宽,清洁卫生有人管;银行里有存款,腰里不缺零花钱;年年换新衣,顿顿都吃可口饭。”

截至年年底,张庄人均收入达到元,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张庄人的幸福路越走越宽!

全媒体记者:刘阳、游银华、鲁杰

图片:全媒体记者李俊生

视频:全媒体记者朱瑞杰

原标题:《张庄的幸福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