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该怎么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有些老人宁愿在农村受苦,也不愿意到 [复制链接]

1#

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几十年,可以说那里的语言、环境和生活习俗已经刻在了人的骨子里,一时想要做出改变是非常难的。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并不太强的农村老人来说,那就更是不容易了。

现在有很多的农村年轻人,由于受教育的程度都比他们的父辈高。加上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发达的年代,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都想到外面去闯一闯。因此,他们大多愿意选择到城里去谋生。而他们的父母辈和祖辈,则由于年龄、文化水平等很多方面的原因,只能继续留在农村老家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农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成为了城里的白领精英。也有一些头脑比较灵活,敢闯敢干的农村青年,也在城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城里落了户安了家。当他们在城里站稳了脚跟之后,留在农村的父母也慢慢变老了,有的还失去了劳动能力。

很多农村出来的孩子,他们其实都懂得感恩,对父母都很孝顺。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家庭,也有自己的孩子要抚养。不可能放弃在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老家去照顾父母。只能将父母接到城里来居住,这样就可以工作家庭两不误。

然而有些老人宁愿自己在农村受苦,也不愿意到城市里去享福。可能每个人说出的理由都不同,但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不能融入到城市的生活圈子里,在陌生的环境里感到特别孤独。由于城乡的区别,不论是从认知还是穿着,农村的老人都没法跟城里的老人相比。一些农村老人会因此感到自卑,一些城里的老人也因此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从心底里瞧不起农村老人,两者很难融入到一个圈子里。

农村老人初到城里,除了自己的家人,茫茫人海里没有一个是自己认识的。以前又没有普及普通话,一些农村老人只会讲自己本地的方言,或者是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有的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出了家门连电梯都不敢进,只能整天呆在子女的家里面。

白天,家里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只有老人孤零零地留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就连家里的一些家用电器,有的老人也不会用。这也不敢去动,那不敢去动的,就那样每天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时间久了任谁都受不了。而在老家,出门听到的就是乡音,见到的也都是熟人,比在城里舒坦多了。

乡里有一位刘奶奶,前几年曾经到儿子在南宁的家中小住。有一天她一个人在家实在闷得慌,就想着出去帮忙买点菜。一来做些家乡的特色美食给孩子们吃,也让他们尝尝自己的手艺;二来也可以减轻一点儿子儿媳的负担。谁知菜市场她倒是找到了,菜也买齐了,只可惜在返回家的途中迷了路,怎么找都回不了家。

去问路人,别人又听不懂她的方言,看路牌她又不识字。城里的房子看起来到处都差不多,也辩不出个东西南北来,她在那里转来转去又回到了原点。虽然之前儿子给了她一部手机,但她经常不小心就拨错电话,之后就不怎么敢用了。那次出去买菜想着很快就能回来,也就没把手机给带上。后来实在是走不动了,她只好坐在原地等待家人来找。

她儿子下班回来不见母亲,也是非常地着急。打她手机又没带出去,只能全家出动到附近去找,最后是在离家几公里外的另一个小区将老人找到。自那以后,刘奶奶再也不愿到儿子那里去住了,她说在老家就是闭上眼睛都不可能迷路,再也不想到城里去遭那份罪。

二、割舍不下自己的那份家业。虽说大多数的农村房子都值不了几个钱,但很多人一辈子就建那么一处房子,里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聚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心血。自己又在那里住了几十年,对它是有感情的。所有的家当也都在那里,带又带不走,一旦要离开会很舍不得。

再说老家还有地,那是农民的命根子。只要身体还能动弹,许多老农都舍不得把耕地荒废。在自家地里种些粮种些菜,兴许还能养活自己,也不用去拖累儿女。而且有的农村老人已经习惯了每天劳作,一天不劳动就闲得慌。没事也要到地里转一转心里才安然,你让他到城里去享福,他一时半会还真享受不了。

还有一些老人考虑得比较周全,认为守住了这份家业,就相当于在老家扎下了根。万一将来儿女在城里有个什么闪失,农村老家这里也还有一条退路。要是自己离开了,就什么也没帮子女留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老一辈人都希望能落叶归根。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老一辈的农村人都希望自己日后能够落叶归根,不管生死都守在故土,不愿飘落在外。就连一些在城里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生前也都交代子女在自己离开后葬回到老家去,那些一直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就更不愿意离开了。

还有的老人是替子孙着想,他们生怕自己年纪大了,住在儿女家里万一哪一天在那里走了,儿孙们会感到害怕。所以就算老家的房子再破,他们也宁愿住在那里,而不愿到儿女们城里的新家去住。

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人宁愿在农村受苦,也不愿意到城市享福的原因。当然,以上仅是知微个人观点,如有不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来讨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